查看原文
其他

差生和优等生交换学校一周,结果令所有人震惊!

米粒妈 校长派 2021-09-14


全文长 3800 字,阅读大约需要 5 分钟



 


精彩导读


纪录片中公立学校的校长感叹说:“在教育界工作时间越长,我就越相信:教育就是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关键,为的就是公平。”



文章转载自公众号:米粒妈频道 (ID:MilimaPinDao)

最近看了一部BBC的纪录片《交换学校:阶级分化》,纪录片讲的是英国顶级私立学校和普通公立学校6位学生一周交换的经历。看完颇有交换人生的意味。

这部纪录片探讨的是英国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教育差距,但实际上,这些差距并不只有公立与私立学校制度的区别,更多的还有背后的资源、阶级、规则、家庭及理念的差距。



这是一部值得所有父母看和反思的纪录片。

纪录片在一开始,就开宗明义地给出了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和事实:

在英国,仅有7%的人接受过私立学校教育。可私立院校学生却不成比例地主导着英国的上层工作。私立院校到底有什么优势,能导向那些较高社会名誉的事业?



公立学校 VS 私立学校

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的沃明斯特私立学校,是一所有300年历史的贵族私立学校。



学校占地25公顷,有400名学生,64名教师,12个网球场和一把都铎王朝的椅子,每年预算900万英镑。学生每年寄宿费用超2.7万英镑。




用学校校长的话来说,这里“几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”。



反观德比市贝母罗兹公校,和沃明斯特私校大致相当的教师人数,学生却是700多人,几乎是沃明斯特私校两倍的学生人数。



这所公立学校覆盖了这座城市最贫穷的社区,很多工薪家庭,底层移民孩子,直接就近入学。

纪录片中,沃明斯特私校校长马克在参观了贝母罗兹公校后,感同身受地表示:

“入学过程中令我触动的是,一年中孩子们零零散散地到来,我通常在学生入校之前先见见每一对父母,而公立学校却很难做到。”

可谓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,两所学校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和投入程度的差异。


贝母罗兹公校的入学考试测试中,私立学校学生的平均阅读年龄为18岁以上,而公立学校新生平均阅读年龄仅为7岁,每位新生的英语都是第二语言,这样的学生在公校达半数之高,并且还有三分之一学生有特殊教育需求,比如阅读困难和自闭症。



两所学校的生源和差异,一目了然。

贝姆罗兹公校下午三点放学,学生们放学后大都会直接回家,基本没有什么课外活动,靠看电视、玩电子游戏打发时间;



而沃明斯特私校,则有42个兴趣小组,步兵见习队、天文社团、车辆组装、高端的社交晚宴……每天下午,学生都在老师的组织下,选择自己喜欢的社会活动。



最最让人感叹的是,两所学校截然不同的教学氛围。用两个词来概括就是,一个是“放养”,一个是“精养”。

“放养”式的公立学校,上课一片混乱,很难能有学生进入学习状态,不学习、课堂捣乱甚至还成了获得他人认可,让自己看起来不怪、融入别人的手段。



而沃明斯特私校呢?

他们6点半起床,8:45到下午五点上课,放学后选修兴趣课,每周一三五还要参加统一集会。

用校长马克的话说:“让他们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,正是为培养自律做准备。”



交换到私立学校的三位公校的学生,刚到就被学校的规矩吓到了:堂课纪律严明,学生说话只被提醒一次,第二次就请出课堂;



晚上十点熄灯睡觉,还要上交手机,早上七点半起床;

女生不准穿短裤,不准散开头发,不准带大耳环,只准带耳钉,不准浓妆艳抹,不准把头发染成搞笑的颜色;



男生衬衫必须扎到裤子里,必须系好第一颗扣子,必须擦亮皮鞋……



这一切严厉的高要求,让公立学校的学生都感到不可思议。

当然了,除了这些严格的规定,最让公校学生新奇的是,这所私校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:全校人员每周集会三次,周一的集会由校长马克主持;



有一对一的校长访问,对即将进入高年级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、交流(这种程度的重视与关怀,是公立学校孩子从未体验过的)。

定期会有社会名人、成功人士来学校演讲,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名人、成功人士、有识之士。

每学期还会组织三四次高端的晚宴。



这一切对于公校学生来说,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及,好像是活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一般。


公立学校学生 VS 私立学校学生

纪录片采取的拍摄方式是两两组对的方式。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,私立学校的桑德和公立学校的布瑞特。


私立学校的桑德,典型的上层阶级富二代,拥有一栋府邸,家里有50多辆车。



而来自公立学校的布瑞特,家庭状况却是截然不同。家里斑驳破旧的墙面,凌乱老旧的房间,暗淡无神的目光,无不彰显着布瑞特拮据的生活条件。



纪录片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,不是这两个学生家庭条件的巨大差距,而是这背后接受的教育和家庭氛围代际所传递的影响:

私立学校的桑德,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,课堂时间是从早上八点半到下午五点,课后还有各种兴趣活动和数不清的作业。

而布瑞特早上八点才起床,还经常因为玩游戏不吃早饭,下午三点就放学回家,没什么作业,回到家无所事事,还可以看看电视。


公立学校的布瑞特,即便很清楚好好读书对自己的重要性,知道自己在学校如果不埋头苦读,将来人生就会一无所获,但依然难以在松懈杂乱的大环境独善其身,克制不住地随大流,在课堂捣乱,不写作业。



被问到为什么要在课堂捣乱,他不以为然地说,“只是个笑话” “自由”。



而私立学校的桑德,一直以来都在校规森严的学习氛围里学习,培养了他严格的自律。

纵使和布瑞特一起上课,公立学校课堂上嘈杂吵闹的环境让他多少有些不适,但他也能很有自制力地做他认为对的——继续认真听课,好好学习。



甚至在课后,他还耐心规劝布瑞特,“多和好学生一起,很快你就会发现学习的乐趣。”



桑德很清楚环境对人的影响,在体验了公立学校的学习生活后,他坦言在同龄人都不努力学习的大环境下,能感觉到自信被破坏,“如果我的在校生活全是在贝母罗兹,我想我不会那么有动力”。



两个年龄不相上下,却因为来自不同学校、不同家庭环境的受限,而显示出巨大的差异,让人感叹,学习环境的不同和代际传递对人的巨大影响。

看完这部纪录片,总结英国顶级私立学校和普通公校最大的区别就是:


相对于普通公立学校,英国私校严格的校规,给了学生自律感,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了很多,而课后丰富多彩的活动,和老师校长的关怀,极大地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。


更为重要的是,私校的学生家长们,也都和学校相辅相成站在同一战线,齐心协力。



我在看这部纪录片时,有一种强烈的感受,英国私立学校的模式,有一种中国教育的即视感。

国外公立学校实行“放养”,提倡“快乐教育”,最后多数考不上大学的、毕不了业的,只能去干苦活、累活、脏活,沦为底层阶级;


而私立学校呢?则实行高压教育,实行“圈养”“精养”,培养精英,最后都能上名牌大学,成为上流社会的领头人物和行业精英。

说白了,西方国家所谓的减负和快乐教育,不过都是愚弄那些普通家庭和底层阶级的孩子。


整部纪录片特别有现实反思意义,但最让我觉得振奋人心和不可思议的是,这个纪录片改变了公立学校布瑞特的人生轨迹。

纪录片第一集中,布瑞特坐在破旧的家中,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,课堂上捣蛋,甚至有点像流氓。

然而到了第二集,他来到私立学校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氛围,开阔了眼界后,像变了一个人似的,明白了自己想要的,开始努力奋进,并最终争取到了资助去到了沃明斯特私立学校。

我在外网找到了布瑞特的现在照片,惊叹得不敢相信这是同一个人。但这也恰恰验证了那句话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。




想想精英教育真的是无比可怕的事,能让一个人脱胎换骨、切实地改变人的一生。

这让我想到身边发生的一件事。

我的一个闺蜜,孩子小升初,不惜花了近千万买了一套学区房,还交了一年3w的择校费,费了好大心思让孩子上了帝都top3的中学。

闺蜜感叹,好学校的体验真的不一样:

“同学基本都是各行精英的孩子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,课堂的内容难度很大,直接拔高,基础内容全靠自学。

选修课还可以学各种第二外语,语文课要求背诵大量的超纲古诗文,数学、物理、化学课拿竞赛题当月考题目。

更关键的是,在这样的氛围里,潜移默化中孩子也变得积极好学了。”


(北大附中打破行政班,实施“书院制”)


我在看《交换学校:阶级分化》这部纪录片,看到英国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巨大差异时,默默松了一口气,好在我们生在中国,中国还在上升期,能向上走的通道还没有完全关闭,只有我们父母肯努力,我们的孩子就还有希望。


正如,纪录片中公立学校的校长感叹说:

“在教育界工作时间越长,我就越相信:教育就是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关键,为的就是公平。”





这句话,某种程度上来说,说到教育的本质了。

所以,真的别再说什么素质教育和减负了。

趁中国还没有阶级彻底固化前,为人父母,我们一定要帮孩子抓住教育这最后的一根稻草!

千万别在富豪、精英家庭拼命鸡娃的时候,你还在大谈特谈“快乐教育”。


PS:这个纪录片豆瓣评分8.4,真的很不错,值得一看。(点击阅读原文观看)



《交换学校:阶级分化》读后感
天津市南开中学王学森


在欧美不同社区的学校差异很大,贫民社区学校无法和中产社区、富豪社区学校相比,更无法和私立贵族学校相比,贫民社区学校提倡快乐教育,中产社区学校提倡素质教育,富豪社区学校和私立贵族学校提倡精英教育。


在欧美贫民社区学校只是提供一个最基础的教育,平民子弟很难有上升通道,阶层是固化的。


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,江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贫苦民众打下来的,我们的制度为所有的孩子提供了相同的教育和上升通道,这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体现。


恢复高考四十多年来,教育为国家培养了数亿高素质的劳动者,上亿大学生,上千万研究生,上百万博士生,为国家建设、为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,教育也改变了亿万人的命运,许多平民家庭的孩子成了国家的栋梁。


近年来我们的孩子学习负担越来越重,应该适当减负;另外我们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不强,教育应该改革。


欧美教育有明显的优缺点,教育改革可以借鉴欧美教育,但我们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,教育改革一定不能改掉我们的优势!

作者简介 :作者米粒妈,美国海归、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,专注于科学育儿、亲子阅读、剁手推荐。5-12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频道 (ID:MilimaPinDao ),0-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(ID:milima666)。


往期精彩




◀头条丨于漪:语文教学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


◀头条丨教了一辈子书,这位全国特级教师说:假如让我再做老师,我一定不这样做



◀头条丨马云:校长最重要的职责,是帮助老师看到希望和前途


◀头条丨衡水中学一个普通学生有多努力?请老师家长转给孩子看看

来源丨米粒妈频道

编辑丨校长派

出品丨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

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,版权为原作者所有,若侵权,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。



我们在一起,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!
视频 小程序 ,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